一场关于渔文化的讲座,正让古老文明在现代课堂中焕发新生,让艺术与科学在对话中碰撞出创新火花。
9月18日上午,bv伟德国际体育报告厅内座无虚席。全国科普月期间,一场以“千年渔火文明脉,万里长江苏渔韵”为主题的专题讲座在这里举行。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殷悦担任主讲,以“新时代渔民”自喻,系统梳理了长江与大运河沿线渔文明的发展脉络。壁画系吕晓雯老师主持本次活动。
1、渔文化的历史与现实
殷悦研究员用生动平实的语言,围绕“长江大保护与水生物多样性”、“江苏段渔文化概览”等核心议题,展现了渔文化的历史厚度与当代价值。她从捕鱼工具的演变、水域生态的变迁,讲到渔歌、渔俗及民间传说,为在场师生勾勒出一幅丰富多彩的渔文化画卷。讲座中,殷悦还介绍了“苏渔谣”科普品牌,并向学院赠送了一批珍贵的渔业科普书籍,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。
2、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
此次讲座的举办,得益于校企合作的深厚基础。bv伟德国际体育壁画系自2021年与江苏目有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实训基地合作协议以来,逐步开展产学研教学合作与研究。稳定的协同育人机制已经形成。本次讲座进一步促进了学生主题创作,实现了企业合作期望与成果转化,为“产学研”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实践样板。
3、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新
在创作实践中,壁画专业学生以渔文化为源泉展开多样化探索:有的作品以太湖、长江休渔期为题,探讨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平衡;有的聚焦濒危物种和生态变迁,以超现实风格呈现“生物变异与消失”,传递环保紧迫感;还有学生将传统大漆工艺、“鱼跃龙门”、年画符号融入创作,在材质与主题上实现双重创新,为渔文化注入新的审美与精神内涵。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,更是青年学子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视觉回应,体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社会责任感。
4、未来展望与文化担当
“渔文化不是封闭的传统符号,而是一座可以不断挖掘的‘灵感富矿’,激励我们在创作中承担社会与生态责任。”学院表示,将继续依托“渔文化+”跨学科教学模式,推动主题展览与跨界合作,促进成果社会化与商业转化,让传统文化在创新中活化,在艺术中延续。
讲座结束后,许多学生仍驻足讨论。那些以渔文化为灵感创作的艺术作品——以太湖休渔期为题的生态思考,聚焦濒危物种的超现实画作,融合传统大漆工艺与“鱼跃龙门”符号的创新尝试——都在诉说同一个信念:古老文明的当代转化,需要更多跨界对话与创新实践。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模式,正让千年渔韵在现代课堂与实践中焕发新生机。